close

  
釋迦牟尼佛 楊英風 製


(
這是以一篇網路文章為主架構,之後再加入許多自己的觀點和資料修改而成)



在下是佛教的一位初學者。在拜讀了幾十年前龔天民牧師的「基督教與佛教(比較)」後,有很多意見不吐不快龔天民牧師將佛教和基督教分成七大不同點來討論。故本文亦採用其分類標題,做為討論分類的依據。文章最後會附上龔天民牧師的原文以供參考。

  
一、基督教有上帝;佛教拜多神,或無神。


   
基督教是以一神論來解釋大至生命和物質世界的起源以及小至個人的吉凶禍福,佛教則是以緣起論解釋世間萬物的生成運行到消失。 但必須說明的是,佛教的理論能解釋多神論和自以為是獨一真神的神靈存在。再者佛教並不鼓勵人類要奉這些眾神為偶像(可參考另一篇文章「佛陀是神嗎?佛陀值得我們崇拜嗎?」)。 至於基督教中的上帝是否是一切的創造者呢? 先論根本的問題,上帝創造世界,那誰創造了上帝? 過去的神學家奧古斯丁認為上帝連時間都是祂創造的,或者是安瑟姆的「先天論證」(上帝絕對超越人的想像所以絕對存在)以這些說法來解決這尷尬的問題。另外十三世紀聖多瑪斯‧阿奎納則提出「五路論證」來企圖「證明」造物者的存在,而這位造物者就是基督教的三一神。 但是這似乎都是某種程度上的「詭辯」。 首先若是沒有時間就不會有任何的創造毀滅,因為一切都是靜止而不會有一個過程。 再說,聖經沒有任何記載上帝創造了時間,聖經中在耶和華的出場時,時間早就出現了。 這些古老聖經的作者沒想到「創造時間」這個問題而已。 神學家安瑟姆的錯誤則是「存在」無法作為一個「述詞」(以傅佩榮教授的舉例略作說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句話是建立在「三角形存在」的假設,然而三角形只是一個概念,真實並不存在。現實只有「三角形的東西」存在,同理說「上帝必然存在」的正確性建立在「有這位上帝存在的概念」假設而已,所以根本無法證實)。而撇開哲學思辨,耶和華的過去和之前做了什麼也是完全無解的。 就算有如阿奎納推想出有這麼一位或多位造物主,是不是這位喜歡割男人包皮和獨愛猶太人的「雅赫威」(YHWH),也是值得商榷。 
我個人是傾向信徒對這位神的概念是由遠古「眾神中的一位猶太家族神」經過一連串的「膨脹」演變成今日的「獨一真神和人類父」的說法。 還有祂為何要創造這個世界? 也是完全不知道。 這點我們會在下面多做討論。
 

    再看來上帝對於祂所創造的天使、人、蛇,心中的邪惡也表現很多的無奈。 有很多時候,上帝也很後悔祂的創造。 甚至因為這樣的後悔而把世人毀滅掉。 按照猶太或基督教神學,創造者不是應該對祂的創造物有絕對的控制力量嗎? 當一位「全知全能」的上帝降下大洪水毀滅一切生物,卻不能阻止唯一的義人─諾亞的後裔敗壞,再又以其他方法救贖極少部分的人類。 這說明耶和華降下洪水的行動其實是失敗的。 那上帝真的是全知全能和愛每一個人的嗎? 基督教神學中強調上帝尊重人類的「自由意志」以人福禍自招來解釋,但是上帝不僅早就知道,其實更可以透過周遭一切的人事物去影響左右一個人的決定,也就是自由意志。 那「自由意志」豈能在被淪為信徒們對反例的推託之詞呢? 所以龔牧師所說的 「這位宇宙間獨一的真神上帝──耶和華,不但是真理,太初的道(話),自有永有,而且是最高權能、智慧、仁愛、聖潔、公義、有位格的獨一真神,這才是人類所應當敬拜的」到底是不是那樣的? 值得大家思考。
 

    不得不論基督教徒老愛說人喜歡以自身有限的智慧去批評和質疑神的做為。 但我們可從舊約中發現上帝也不是那樣的仁愛、智慧。 祂會後悔、會發怒、會妒嫉、會欺騙,甚至會指示一個民族去殺害另一民族,而且要連嬰兒也不放過(舊約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如:撒母耳記上15.1-3),而奪來的女人分給士兵,搶來的財寶須堆放在祂的聖殿來「榮耀」自己。 這跟一個人類幻想出來空有大能力的凡夫君王沒兩樣,那這樣為何不能去以人的思維去質疑這有七情六慾「天界凡夫」的做為呢? 當一個人宣稱由一般人定義的一輛汽車其實是一般定義的一架飛機,是非常荒誕的事情。 但是當基督教徒宣稱上帝是「良善」的卻不認為「上帝善良的行為」是人類所定義的「良善的行為」。那根本不能稱上帝是「良善」的。 就像把汽車說成飛機的人,「飛機」的定義根本和其他人定義的不同,也根本沒有再討論下去的必要。 另一方面,這位「真正的智慧、仁愛、聖潔、公義、有位格的可三又是獨一真神」,卻不能理解人類智慧有限,所以對祂的行為難以理解嗎?依照聖經和歷代教徒的行為,恐怕是不行的。

 

       佛教徒皈依的是佛、法、僧。 佛教徒不皈依其他的神是因為佛教認為這世間只有九種人。 就是一種凡夫和八種的聖人(就是四道和四果)。 如果一個天神還有貪、嗔、癡,那他也只是一個天界凡夫。 中國佛教禪師把佛像劈開燒火也是一種放下對佛像的執著。 因為見法如見佛,佛像並不是那麼的重要。 基督教不也是反對人拜偶像嗎?這又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 關於龔天民牧師對此事的論斷中這句「可憐,卻不知道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有多樣的軟弱、低能」,一來讓我覺得這真的是對於基督教徒心理的一個很好寫照。 二來是這句顯露出龔牧師這類「表面說是信奉上帝,其實也把僅是自己認知和見解當成真理」的自大信徒心態。  基督宗教徒常覺得自己渺小和微不足道到自己都不能分辨善惡,他們認為只有上帝才可分辨善惡,或者是,大部分是假藉上帝之名來卻是信徒自己來評斷善惡。 佛陀在《中部第61經》裏就給了很好的一個分辨善惡的方法。他對RAHULA尊者指出:當應用身、口、意去做一件事時應該好好的觀察看這會不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傷害如果會造成傷害那就是惡應該停止…,如果不會造成傷害而反而是有幫助的那就是善…。應該繼續(有興趣可參考另一篇分享文章《佛教的宗教態度》) 或許是因為基督教的善惡還包含了上帝的喜好因素或早期猶太人、新約時代羅馬當權者到羅馬基督公教(基督舊教、天主教)的需要,才會變得這樣的複雜。 也因此沒有人可以瞭解上帝祂在想什麼。 好像古時候的帝王身旁的臣子那樣不知道底是做對了還是錯。「禽獸也可成佛」這句更是莫名其妙得很。 我從來沒有看那一經典裏有說到「禽獸也可成佛」,或許龔牧師應指出這是出自那一經典。 在下個人對佛教的理解來解釋:禽獸充其量也只能說是「理即佛」,也就是未開悟的佛陀,但是在修行上先天後天因素比人身困難多少千萬倍,可想而知。


 

  二、基督教看世界是上帝所創造,有計畫,有目的的;佛教看世界是因緣和合,四大皆空,無計畫、無目的的。

 
「基督教看世界是上帝所創造,有計畫,有目的的」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還是在自己騙自己?從舊約中看來,上帝也不是很有計畫要創造世界。 我覺得這更像是上帝一時悶得無聊的傑作,過後又發現這傑作好像不大受他的控制而發慌,再搞一些大洪水什麼的來糾正。 如同印順法師讀完聖經後覺得:上帝說也說過,罵也罵過,打也打過甚至殺也殺過,可是又好像都不怎麼有效,人類還是步向自我毀滅或是處處違反上帝。只好最後再派個「自己」─耶穌先生為眾人而死。 如同之前的議題,一個真正全能全知的神根本不會一直失敗,也不會有任何「死敵」。 若我們像龔天民牧師從唯物歷史學術批判佛教的角度來看基督教,可以發現一神教緣自於多神信仰、舊約故事以及新約記載和史實的衝突或是涉及到抄襲修改自其他民族的神話、而死敵撒但、三一神、耶誕節、復活節、耶穌的故事都是異教影響的結果,像聖經研究權威學者巴特‧葉爾曼說:世界上的宗教都是「累積性的宗教」,再怎麼看似天才的宗教著作,都深深烙印著「人」的痕跡。 (葉爾曼教授原本是虔誠的福音派基督教徒,轉到普林斯頓學院做聖經抄本研究後反覆思索許多問題後轉變為不可知論者) 就連耶穌是創立一個「王朝」?還是「宗教」?學術界也做出了一個有趣的考證和說法(有興趣可參閱《耶穌的真實王朝》一書)。 但我相信龔牧師對這些嚴謹的基督教研究反而是「不予置評」的。

 

    當然,站在宗教比較討論的立場,這方面我們也不必太計較,畢竟「信仰」是拿來享受而非研究的,在下在此只不過想點出有些基督教徒的一個盲點。就是總愛以唯物、理性、甚至是「迷信學術研究」的態度去論斷別的宗教,卻忽略他們這種論斷別人的方式拿來看基督教,基督教也是一樣「荒謬不可信」。 而且需注意的是,基督教教義是建立在聖經中故事的真實性上,若故事為假則整個信仰也隨之變得沒有意義。也之所以如此,過去我們常看到基督宗教信徒常常對新的科學和考古歷史研究疲於奔命地反駁(現今也是如此,只是更多採取妥協和自圓其說的態度)。早些年甚至進行嚴重的封鎖、排擠和迫害,為的就只是維持聖經的權威性,因為抽離了這些傳說故事的真實性,基督宗教信仰的根基則變得毫無意義。反觀佛教有著包容務實、因材施教的「次第教法」和「四悉檀」。因此許多取自印度教的神話可視為「方便說」,攻擊這些「方便說」不可信實在沒什麼實質意義。而現今整個科學和歷史的研究,和佛教的基本教義─「三法印」跟「四聖諦」根本鮮有交集。所以龔牧師企圖以「學術研究」來駁倒佛教,恐怕只更傷了基督宗教而已。
 

    
佛教看世界是因緣和合,四大皆空,這才是一個正見。佛陀預先要我們看清這物質,精神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它總有一天會消失。 這樣,在我們寄情欣賞山水花鳥,音樂美術之餘才不會因為「無常」自然法則而產生的變化而痛苦。 用表面上的美好來欺騙自己不叫樂觀,只有看清事實而能在困境中掌握自己的才叫樂觀。 所以佛陀說過:凡夫有兩種痛苦--內心的痛苦和身體的痛苦,而聖人只有身體的痛苦。 這是因為聖人明白身體的痛苦也是一種的因緣和合而不執著。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同意內心可以比身體痛上許多倍。 很多人可以因為不瞭解「無常」的道理而為一個人的逝世而痛苦上很多年甚至幾十年。 而且內心的痛苦可以因為我們想越多而越增加。
 


 

  三、基督教看人生是樂觀的;佛教看人生是痛苦煩惱的。 

 

   「佛教看人生是痛苦煩惱的」這一句可以說是對了一半。 佛陀說四聖諦--苦、集、滅、道。 佛陀也說這世間有苦,也有離苦之道,他才說苦。 這裏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何謂四聖諦。 當一個人背負著一個裝滿了鍍金的石頭的包袱一路走來,他一直有一個誤解說這包袱裏裝滿了黃金。 沿途上,他又看到了同樣的包袱也滿懷歡喜的把它們拾起。 當他越拾越多時,他肩膀上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也越辛苦。 可是,他又不瞭解問題出在那裏。 直到有一天,他遇見了一位智者。 智者告訴他肩膀上的包袱只是一堆的石頭而不是黃金(苦),而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負擔是因為他對於這些包袱的不舍(集-愛執),如果他放下全部的包袱他就會很輕鬆(滅),而智者更進一步說明瞭如何看清這包袱裏的鍍金石頭的實相和如何放下這些包袱(八正道-從正見開始)。 我相信龔牧師不會不瞭解佛教中有關苦的真正道理吧?


   況且佛教徒真的來世不願為人嗎? 首先,修行菩薩道希望能証涅槃卻不入涅槃的菩薩道行者又該怎麼說呢? 在下曾經聽過佛教徒發願乘願再來幫助眾生,可沒聽說基督教徒發願請求上帝讓他再來當一次「地球上的人」。 基督教徒來世不願在這世界而要在天國當天國的子民,不就是另一種層面的不願來世為「此生痛苦的人」? 再者,龔天民牧師雖然「研究」佛教,但還是一直陷在基督宗教中「人」和「神」的對立關係的思維中,而「似乎無法了解」佛教中並不主張「神」和「人」的主僕關係,而是強調由「凡夫」轉為「聖者」的方法。 至於成為「聖者」,「聖者」要不要為人,或以其他眾生相度眾,根本不重要。

 

   在下反而對於龔牧師的所謂基督教樂觀則不然,無論音樂、美術、科學,皆應努力研究。家庭、社會、世界,皆要努力服務。 以為愈能做得多,愈能「榮耀上帝」持有不同的見解。 首先,有這種思想僅只是把基督宗教當成個人婚姻、生活娛樂和事業外的附加物,僅此而已。 就像是台灣有一些企業家或政治人物去佛寺廟宇拜拜、參加祈福超渡法會,但還是以自己個人或事業為中心。 這是所有宗教都能做到的層次。 有必要一提的是,基督教在歐洲經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啟蒙運動後神權和教會權力大落,造成人類重視自己生活和價值,也造成後面基督新教神學向世俗妥協的結果。這也是龔牧師以為越注重世俗之物甚至享受世俗之樂也是榮耀上帝想法的根據之一。 但是回歸宗教本質,不難明白要像早期耶穌的門徒或是基督公教的聖方濟、歷代佛教高僧大德願意放棄世俗享受和羈絆,全心全意得追求超乎於世俗的真理,本來在信徒裡就是少數中的少數。 反璞歸真來看任何宗教的本質都是反對對於無常事物的執著,這點我們也可以從聖經做了一些的瞭解。以下是從馬太福音中的一些句子。


Mat 6:19~21 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蛀、銹蝕,也有賊挖洞偷竊;只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蛀、銹蝕,也沒有賊挖洞偷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

Mat 6:24 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因為他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視那個。你們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瑪門(金錢)。

Mat 10:34 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
Mat 10:35
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
Mat 10:36
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
Mat 10:37
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
Mat 10:38
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

Mat 19:23
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
Mat 19:24
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

Mat 19:29
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親,母親,(有古卷添妻子),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

  
從這些句子看來,耶穌也是在叫人捨棄這世間的一切。因為只有捨(這世間),才能得(靈修上的進展) 。(歷史學家則認為:耶穌是一個天啟的末日先知。他認為世間上的事物都不重要了,因為上帝即將出手干預、人子在他那個時代就會再臨,把善良和被壓迫的窮人、良善的人、願意相信耶和華的人從這個罪惡、不平等的世界中解救出來。但很可惜他的預言落空了。)可是牧師們卻可以娶妻生子來分散對耶穌的愛。另外有網友分享他曾聽聞了不少基督教徒的見證。這些見證的內容五花八門,有人夫妻感情變好了、有人學業成績進步了、有人找工作有了著落、有人投資獲利了、有人換了大房子、有人把幾千萬的債務解了....。這一類的見證,這總讓他有哭笑不得的感覺。(我也有相同的經驗且認同他的看法)聖經明明說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約翰一書2:15),而這些人即使在面對上帝時,心裡還在想著股票、職位升遷、夫妻關係...等等,他們的見證不就證明了他們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說白了是自己對這些事物的愛慾高過上帝,而以「榮耀上帝」或說成「賜予」來安慰自己。其實這都是保羅「因信稱義」思想再衍生而來的影響。不是耶穌進「窄門」和「努力才能得著」也就是靠努力進天國的思想,難怪信基督宗教卻不信歷史上之耶穌的龔牧師會有以上見解。

(著名的西斯汀禮拜堂中『最後的審判』壁畫 米開朗基羅 繪)

   
佛陀並不是說這世間只有苦。佛陀在《相應部22.28經》裏談到這世間並非只有苦,如果這世間只有苦,眾生就不會執著而一直要來出生(貪愛那樂的部分)。可是,世間也有苦;所以眾生才想要離開。佛陀也教導了如何獲得禪定的樂。這種的樂是比世間的樂高超了很多倍。佛陀也說:只有得到禪定的樂的人才會真正脫離欲愛的渴望。就是因為基督教的牧師們不瞭解和不擁有這種的樂,才需要娶妻生子來滿足欲愛。
 


 

    四、基督教看人與禽獸有分別;佛教看眾生平等。

    佛教是看眾生平等。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切生物在面臨死亡時的痛苦與不捨,我們就會覺得一切生物也有求生的意念而不會覺得我們有更大的權力去結束它們的生命。 而且一切生物都有著一種對自我的執著,這可看得出一切生物並不是如基督教所說的只不過有魂(Psyche)那麼簡單。 佛教徒是不會像舊約(利未記)中那樣的宰殺牛羊來祭拜某一位神的。 佛陀也沒有教導他的弟子們要過份注重禽獸,而忽略愛人之特殊。 佛陀也多次強調得到人身的不易和殊聖。 我真的很好奇龔牧師從那裏得到這樣的見解。 況且,聖經沒辦法說明動物為何像人一樣受生老病死之苦。 人類還說是吃了善惡樹的果實自甘墮落,那動物是什麼原因呢? 還有病毒、細菌、原生生物和寄生蟲為何以人類為食? 原本在「伊甸園」牠們又是怎麼生活? 上帝是在七天中的哪一天創造了牠們? 聖經其實還是停留在疾病是神明作祟降災的原始思想。 而現代教徒卻不想多探討這方面矛盾問題。

 

 

 

    五、基督教勸人信耶穌,出發點是赦罪得救;佛教勸人信佛修行,出發點是離苦得樂

   
不錯,佛教是要幫人離苦得樂。 基督教對於苦難的來源不也歸因於「罪惡」? 佛教無「違反造物者」是犯罪的思想,自然認為離苦才是人們最迫切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一直活在對於過去的執著而痛苦時,對於他來講如何離苦得樂才是最重要的。 那還管的了什麼原罪不原罪的。 部分基督徒向上帝認罪而甘願吃苦,佛教徒則願意面對接受苦,後轉變自己而認清苦的本質。況且,為了僅一粒善惡果而世世代代都有原罪的說法是很荒謬的
(可參考另一篇文章─「使徒保羅的原罪」)。 再進一步探討,「因信稱義」是保羅的神學思想。 撇開代人贖罪使罪人憑白得救的真實性不談,若自己不努力、不朝著自己的靈性道德提升,那跟法利賽人和中古時代販售贖罪券的羅馬基督公教有何不同? 說穿了只是基督新教徒非基督徒。 但是有太多太多基督新教徒了。 我看早期龔天民牧師和聖嚴法師、印順法師「打筆戰」。 龔牧師還比「罵人功力」的高低,在自己公開且集成冊販售的信中狠狠嘲笑聖嚴法師待過尼姑庵閉關、窮和尚發了橫財去日本留學,卻是非「日本第一志願的佛教大學」,所以程度令人質疑云云。 我記得龔天民牧師向妙蓮法師「感性喊話」(妙貞十問或稱答佛教人士十問),說戰勝「無明」最好的方法是信耶穌。 另外據聖經記載耶穌也說過以下舉例中高道德標準的教誨


Mat 5:44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Mat 5:39但是我告訴你們,不要抗拒惡人;反而無論誰打你的右臉,連另一面也轉給他。

Mat 7:1~7:5 不要論斷,免得你們受論斷;因為你們用甚麼審判論斷人,也必受甚麼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再者,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的刺,卻不想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或者,你怎能對你弟兄說,讓我去掉你眼中的刺,而你自己眼中竟有梁木?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從你眼中去掉梁木,然後你纔看得清楚,從你弟兄眼中去掉刺。


(龔天民牧師自己寫了不少批評論斷佛教的文章,姑且不論真實性和動機良善於否,怎麼論斷別人也自然被別人論斷。我很詫異有道學士和神學士學位,搞不好還有靈修經驗的「大牧師」沒有任何的自覺。使我更相信宗教根本不能只是學術上理解和盲信。)


    從這些教訓並反照龔牧師自己和從古至今眾多基督教徒的言行,可真是顯得相當諷刺。 西方有些學者反而認為這些教訓太高尚而形成虛偽的假道學(因為太難了大家都做不到,所以乾脆不用做到,強調有人已替我贖罪和被赦免就夠了)。 然而,必須在此澄清的是,絕不能否認真的有不少很好的基督徒和不好的佛教徒。 只不過從龔牧師和古今眾多基督教徒的言行,讓我很懷疑基督教究竟給龔天民牧師什麼靈性和修養上的提升,當然更不用說戰勝「無明」了。 至於基督教和佛教中離不離苦和罪不罪的問題,已在其他章節討論到,就不在此章節重複。

未完!請接著看「拜讀龔天民牧師『基督教與佛教』讀後感(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sephRanChang 的頭像
    JosephRanChang

    JosephRanChang的部落格

    JosephRan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