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擅長經文鑑別學的聖經學者─巴特‧葉爾曼繼暢銷書《製造耶穌》之後的作品─《上帝的問題》書影,書中內容是闡述他為何由原本的「福音派」轉為「不可知論」的觀點)

課程:國立台灣大學課程─佛教的生命探索 口頭報告

 

探討主題:為何人類要受苦?

 

報告原因:為何人會感到痛苦、悲傷和不快樂是哲學家和各宗教最根本想知道的問題。再依照蔡老師對報告的提示,我以佛教和基督宗教對此問題的解釋和提出我個人的看法。

內容:Q1.Why people suffer?Q2.Where can I find answers?Q3.How do I know which answer is right?(or Why I choose the answer?)

定義:受苦是遭到天災人禍、肉體上的痛苦、死亡或是不如意的事情所引發的負面情緒,如悲傷、憤怒、恐懼。佛教根據其基本教義四聖諦─苦諦,將苦歸納為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恚、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

回到原來的問題,又可以衍生出為何人會生在一個有死亡、疾病、戰爭處處「不美好」的世界?

佛教相信所見的世界的形成,是由於凡夫眾生對於五蘊的執著。並非是由特定的神明獨意孤行地創造的。這就是佛教的「無神論」。所以說世界是由眾生的活動形成的。在地球尚未形成以前,將要來地球上的眾生,便以在不同世界製造了感受地球世界之果報業因。因此可說還沒來到地球的眾生,雖在不同世界,為了地球的形成而做了相同性質的活動。這些活動的本體便是上述提到構成自我的五蘊。對於五蘊的執著構成自我的觀念,也就有了自我意識的作用,痛苦自然產生。依照佛教的緣起論,眾生生死是不斷循環的過程,那為何眾生要不斷生死循環?佛教提出的是十二因緣生死觀。以下精要地解釋何謂五蘊和十二因緣。

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捨三受;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另一層面探討受苦的問題:為何這地球上有天災人禍?而有些人受到這些災難的侵襲,而卻有些人幸運一生都沒有遭遇到?

佛教相信: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於眾生所造的‘業力’的結果。業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的顏色一樣,繼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在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力的現行。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的結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業,有個人單獨造作,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單獨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雖然與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輕重不同。因此,業的種類,從大體上說,分有‘共業’及‘不共業’的兩大類。由於共業,所以感得同樣的業報所以在佛教的解釋,一切(包括天災人禍)都是由於眾生的業力所感,那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聖嚴法師)

基督宗教的回答

這世界是由獨一的真神上帝──耶和華,不但是真理,太初的道,自有永有,而且是最高權能、智能、仁愛、聖潔、公義、有位格的獨一真神所創造的。但為何這世界充滿死亡、戰爭、天災?這是因為人的始祖犯了原罪。罪進入了人心,人的「靈死了」。因此被震怒的上帝趕出美好的「伊甸園」。所有的事物皆因原罪而變的不美好。這違背了上帝本來創立這世界的初衷。上帝因此派了另一個自己─耶穌下凡來拯救願意相信祂的人。其餘在這世界不完美的人事物都被消滅。以下是美國聖經學者巴特‧葉爾曼從《聖經》整理出人為何受苦的原因。

舊約中的先知→受苦是犯罪的處罰。(猶太神學無「原罪」的概念)

舊約約伯記→受苦是試煉,通過就能有獎賞。上帝為何要人受苦的原因是超越人的理解能力的,因為人畢竟是人,上帝終究是神。

舊約傳道書→受苦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然而不管怎樣,結論就是:要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就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天啟文學→新約啟示錄→這世界非上帝所要的,而是落入敵對者的手裡。上帝終將改變這世界一切的「錯誤」,抹去眾人(信徒)的眼淚。

 

討論:

(1)死亡真的是這世界的附屬物嗎? 基督教徒常讚嘆這世界的微妙精細,然後推論必有個完美的造物主。卻不願意看到世間的死亡、生病、腐壞其實是維持這「精細維妙」世界的重要一環,而因為「人類」對它們的恐懼和厭惡,而基督宗教就把它們說成是這世界的「附加物」,豈不怪哉?

 

個人認為只進不出的世界不可能存在。況且《啟示錄》所說的新天新地是在這個地球上,非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存在於另一個世界。況且「西方極樂世界」絕不是佛教徒的唯一或最終的目標。

(2)基督宗教的上帝是否是一切的創造者呢?先論根本的問題,上帝創造世界,那誰創造了上帝?神學的集大成者:奧古斯丁認為上帝連時間都是祂創造的,以這說法來解決這尷尬的問題。但是凡事必有因,而第一因卻不需有因,那凡事必有因的論述還站得住腳嗎?所以依照佛教的空觀教義,佛教乾脆說沒有第一因。這是不是逃避問題?

對佛教徒來說第一因並不重要!解決煩惱才是最實際的事。對於宗教中的神話之真實性亦是如此。高級的宗教,神話只是拿來當宣傳得媒介,一般的神教則是將信仰建立於「神話的真實性」上。

(3)基督教的《聖經》對於這個問題到底有沒有給我們明確的答案?而佛教的業力因果能證實嗎?

根據巴特‧葉爾曼的觀點,《聖經》其實沒有給我們明確的答案!他在《製造耶穌》中的專訪提到,他由福音派轉不可知論者的主因就是:基督宗教的上帝並沒有藉由聖經告訴我們為何受苦。一個全知全能、慈愛且基及參予這個世界,但還是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戰爭饑荒貧窮痛苦而死,使他無法再相信基督宗教所說的為真理。
我們勉強解釋
只能說上帝放任這些慘事的發生是超越凡人的理解。況且基督教信徒對《聖經》也有不同的解釋。而佛教的業力因果無科學重複性且太複雜不能證實。但是很合理,我會選擇相信。

(4)同樣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為何有人坦然接受有人痛不欲生?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卷十九)所以是我們自己決定自己快樂於否?

 

觀察起來卻實是如此,但是要做到很不容易。

 

(5)佛教和基督教解決的辦法是什麼?

佛教:超凡入聖、改變自己,並努力改變不造惡業。定業則坦然接受。(心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往而非病?何適而稱快?)但是為何很多人都求諸佛菩薩解決自身的問題?

 

凡夫還是脆弱的。在聖化階段還是需要聖者應需要給予幫助。

 

基督教:信耶穌才能擺脫「原罪」的束縛。還要追求靈性的發展,遵從耶穌的教誨、放棄這世間的許多享受,畢竟只有上帝值得愛。且審判隨時會來,須做好準備。

 

個人很難相信人格化的神明是絕對真理。因為人格本來就不是神聖和完美的。若一個人生氣、忌妒、欺騙是不好的事。為何神明這樣做還是真理?「道」本身會生氣忌妒和在意人類崇拜獻祭嗎?

 

結論:我選擇相信佛教苦難的說法。

 

參考資料:

聖嚴法師‧《佛教入門》、《正信的佛教》、《神通與人通》法鼓文化出版

亨德里克‧房龍《聖經的故事》好讀出版

Bart D. Ehrman, “God’s  problem” HarperOne

華嚴經。陳義孝,《佛學常用詞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sephRanChang 的頭像
    JosephRanChang

    JosephRanChang的部落格

    JosephRan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