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緬懷這個月初安息主懷的單國璽樞機主教和2009年圓寂聖嚴法師。在不同宗教的包容、理解、交流和合作上,他們並沒有任何教義上的妥協或說服對方改變自己的宗教信仰。沒有宗教的和平就更沒有人類的和平,過去「宗教思想大一統」不僅不可能,往往最後會流於迷信、專制和恐怖主義。現代人必須有雖未必認同但包容的多元思想情懷,宗教上更亦是。)


     基督教徒在向一般民眾傳教時,最喜歡用的論點之一就是:釋迦牟尼佛是人(或者是一個人類老師),也自己承認他不是「神」。只有耶穌和耶和華有稱自己是獨一真神(註:基督教相信可三可一、同等位格地位的「三一神」,有別於猶太教單一真神的耶和華)。孔子、關公、媽祖他們也只是死去的人,所以只有唯一真神才值得我們敬拜。也就是說,只有耶穌能幫你解決你生活上遇到的問題,能給予你超自然的庇佑。更深層一點的宗教層面是只有 「神」能判定你有罪無罪,用以決定你來生的去處。這類常見的錯誤論述或許可以由英國佛教學者魯伯‧葛汀在《佛教基本通》中的一小段文字作為辯答。這段文字為:雖然無救世主,佛陀依然是「人天導師」、「調御丈夫」...佛陀經常只被稱為「老師」,我們在此面臨選擇宗教意象與隱喻的問題:佛陀不是猶太教或基督教的「天父」或「救主」,而是「老師」,若不熟悉印度文化背景,很容易低估這形象的潛力。...」

     但是在下仍認為佛教徒有必要稍微深入探討這個說法和說明自己的想法。首先,在歷史上耶和華到底是唯一還是其實很多宗教的神都「宣稱」過自己是「真神」,我覺得是比較次要但仍要提一下的問題。另外請容我指出基督教徒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基督教徒自己不知道其他宗教的「神」說過什麼,並不代表就真的沒有。我相信去查一下其他宗教的歷史文獻或研究資料就可以明白。回到比較值得關心的議題上,基督宗教這種宣教論述對非唯物論者,也就是相信有靈魂、靈界、來生和神靈的人是蠻有說服力的。不過我必須強調這論述的正確性是建立在不同立場的,若是在一神或多神教的宇宙觀,「神」當然能完全依他們的意願干涉人的生活,而祂們也像「人」一樣喜歡被奉承或是有特定的「工作」,此外人類信徒雖認為自己相對於這些神是非常渺小的,卻期待神會在意和干涉他們生活的大小事。所以該崇拜神是理所當然的,但換成佛教的觀點,就並非如此。反而無疑的是佛比神更值得人讚嘆和崇拜,雖然崇拜佛並非佛教的本意,因為嚴格的說是另一種層次的偶像崇拜和束縛,有興趣可進一步閱讀《金剛經》(註:「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下我試著討論這些不同的出發點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神教徒最難了解的是佛教的「無神論」,既然「無神」何來滿天的神佛菩薩、飛天護法?在下以一部電影(「天使與魔鬼」)的一段對話作為引子,劇情中梵諦岡總司庫神父問主角羅伯蘭登:「你相信神嗎?(Do you believe in God?),而蘭登教授回他「信仰是一種恩賜,希望他也能被神賜予。」從這回答我認為這位虛擬人物蘭登是不可知論者,他目前仍無法相信。但他也不想冒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信徒,所以迂迴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其實我想在這兩位人物對「神」的思維上就很有很大的差異。當下次遇到基督教徒問這個問題時,在下希望大家都能再進一步思索另一個問題:甚麼是神?才能更準確地回答「你相信神嗎?」

    什麼是神?中國字「神」是一個會意字,就是一個「示」和一個「申」合成的文。意思就是祭祀閃電,也就是祭拜令古人害怕的自然力量。另外一提,「巫」字也是很有趣:兩個人跪地祝禱,連接天上和地下。做為人和神靈或亡者溝通的橋梁。我個人對自古以來,人對「神」的概念簡單整理如下:

史前時代的自然力崇拜(三者出現最早)
1.自然神,古人類對大自然現象的畏懼,認為其有特定意識或超能的生物(如精靈)在管理。如雷神、火神、風神、太陽神、月神等等。因此對其產生崇拜。

 
2.多神信仰
生存於另一世界的超自然生物,祂們的世界是我們世界更鮮明的投射。像是壽命很長、有人類不可思議的能力、非常快樂但仍有人的思維和情緒、居住環境漂亮美好,各種現象事物都是人間的極致。如中國的天庭類似人間的王國,各種神明專司其職,掌管人的吉凶禍福和未來生的去處。


3.
一神信仰(出現最晚,以猶太教為代表)
一切萬物的創造者。對所有事物有絕對的控制權。永恆存在,有最高全能的位格。人只是神一小部分的形象。

    思考過後,之前的問題就明瞭很多了但對佛教徒而言,還是很難用「有!沒有!」、「信!不信!」之類的話語來回答清楚。在下個人體悟和認識非常有限,不過我還是想簡單的說明佛教的觀點。佛教相信「緣起論」而非「神創論」,也就就是「無神論」,這個「無神論」的「神」比較符合第三個一神教對「神」字的解釋。而佛教的「有神論」是包含第一項和第二項對「神」的解釋。如同宗教學者凱倫‧阿姆斯壯在《神話簡史》提到,在過去亞伯拉罕(註:猶太教信徒相信他是猶太人共同的始祖)能和「神」對飲和玩摔角。而到了人類思想大躍進的「軸心時代」,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另一理想世界的關係」越來越遙不可及。在思想的轉變上,釋迦牟尼佛把「眾神」默默放到旁邊不顯眼的位置,強調啟迪人類本身具來殊聖清淨的本質才是真正解脫的快樂之道,達到真正快樂、自由自在的涅槃境界。而同時代中猶太教的先知則是更加強調自己信奉的「神」之大能和人類的渺小和犯錯,不像過去其他異民族的眾神須打鬥個你死我活,耶和華一揮手就能創造世界……(註:這非原著文字)。我想凱倫‧阿姆斯壯是想表達當時代「一神教」和「佛教」的創立是對新體悟到的事情,所做出不同的解答。當然這是歷史學者的立場所做的論述,不同教的信徒也未必同意。不過我認為廣義的「宗教」定義就是對生命的探索和全面的解答。佛教和猶太教也確實就著體悟所做出的答案。所以做為一個宗教信徒對這說法未必須全然否定。而這「體悟」的範圍也比較廣一些,包括猶太教中神靈的降旨和佛陀深觀這有情生和世界如何運作的答案。而有情生和世界如何運作?佛陀的答案就是「緣起論」。

    什麼是「緣起論」?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的「成、住、壞、空」包括人的思考、行為、命運都是緣聚緣滅的現象而已。「緣起論」中的因緣果報既然能說明這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之精密微妙的運行,自然涉及極為深層複雜的層面,佛教當然不會否認某某神或人創造或發明了什麼東西。另外佛教中也有提到創世神「大梵天王」(上帝)(註:「大梵天王」是「大梵」的人格化神明,「大梵」產生宇宙萬物。所有的事物運行都離不開「大梵」,至於人則是「小梵」,印度教希望人死後能回歸融入大梵),祂把祂自己看成是創造者,「大梵天王」被認為是全知的、全能的、大自在天王、最完美的、設計者等等。佛陀則是從來沒有否定有這樣一個眾生的存在。祂是道德上的完美,但非全知全能的。佛陀不接受這樣一個偉大的「上帝」是永恆長存的,而祂也不是真的創造者,祂只是一時的宇宙統治者(當然對人類來說非常非常久)。佛教認為某某人事物的「出現」、「發明」或「創造」只是一種主觀、自然而然的想法而已。就好像河流微觀上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是由許多個別的水分子聚集加上地形、氣候、植批、人類活動所形成「一條看似不變且持續存在的河流」。而巨觀的觀察上「河流」又是「確實存在」的。如同我們看到「愛迪生發明了燈泡」這件巨觀的史實,也可以看成是由許許多多的「因」加上許許多多的「緣」「催化」導致的一個「果」。《雜阿含經》:「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卷二五三經)。所以自然不會有任何的神靈能「真正」隨自己喜好控制所有事情。在某種層面上,那只是一種表象而以。當然,另一方面,佛教又承認許多的神靈有人難以想像的「大能」,比如說「神通」。佛教會說這是祂們之前的修為導致現在的結果。而渴望得到特殊能力幫助的人自然會獻祭討好或條件交換、企圖和這些鬼神溝通。就好像有某人有某種特殊能力,就會有許多人送禮或透過各種管道要求幫忙一樣。所以佛教承認拜神求神確實能解決一些問題,但離不開因緣果報的範圍。如同有人去請託某某「高人」或「權貴」,也未必每次都能如他所願地解決問題。而自己不改變自己的心志,舊的願望或問題蒙混過去了,新的又會再來,煩惱又會再起。永遠陷於輪迴當中。但也因人類習性好逸惡勞、喜歡寄託於偶像,加上常感自己能力有限,無法滿足自己無窮的願望。所以佛教後來衍生出許多神化聖者或拜佛菩薩如拜神祈求保佑的現象。但我認為這是方便法門,只是因佛教傳播時間遠長和地域廣大而變得太複雜了。並不需要太苛責或排斥。求道者在仍不夠成熟處理或面對各種障礙時有不正確心態,能適時地給予他們一些「他力的幫助」,而「他力」的來源也是「資深」「菩薩道」行者為了得道所必須付出的「資糧」之一。而初學的修行者也能藉此產生信心繼續修行下去,之後方能得到正知見和幫助他人。不過要強調的是就算是有神佛菩薩的幫助,人類終究還是要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想要有進一步的體悟和長足進步,也還是要靠著自己的精進。這像是沒有人能代我們讀書和思維,縱使某個名師的講解多麼的深入淺出、資料講義多麼的詳盡,我們不讀不記就是對我們沒用。此外,就算有人幫我們代考得到高分,除了對作弊產生依賴外,終究沒學到什麼。所以佛教既不相信有什麼獨一真神操控世界,當然更不會相信誰最終能審判誰和替誰贖罪和代受苦了。(註:佛教時間觀是過去是追朔到無限,未來也是無限的,要去探討無限的起始點或終點,如同數學上一個軸要找到第一點(第一因)是不可能的,因一點之前又必可再找到一個點,可無限地下去。再者,如同佛教非否定「本體論」,而是本體論背後必有超越時空的意義,所以這是陷在這時空的我們無法理解的,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個世界裡,這是沒有實質意義且不能探討的,而「本體」也非在這世界的我們所觀察和思維的那樣。)

    不過我必須澄清的是,很明顯的佛教的「緣起論」不是「神創論」和「唯物無神論」,但也不是「宿命論」、「決定論」和「自由意志論」,這些論見在佛教都是很容易落入的「外道見」。引述印順法師《佛學概論》「第十章 我論因說因」中的一段作為說明:

    人類文化的開展,本來都由於探求因緣。如冷了有求暖的需要,於是追求為什麼冷,怎樣才不會冷,發現取暖的方法。一切知識,無不從這察果知因中得來。不過因緣極為深細,一般每流於錯誤。在釋尊未出世前,印 度就有許多外道,他們也有講因緣的。但以佛的眼光看來,他們所講的因緣,都不正確,佛法稱之為「邪因」或「非因計因」。還有一類人,找不到世間所以生 滅的因果關係,就以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無因的、偶然的。這種無因論,到底 是不多的;多而又難得教化的,要算非因計因的「邪因論」。佛法對於非因計因 的邪因論,駁斥不遺餘力,現略舉三種來說:

一、宿作論,也可名為定命論。他們也說由於過去的業力,感得今生的果報。但以為世間的一切,無不由生前業力招感的,對於現生的行為價值,也即是現 生的因緣,完全抹煞了。若真的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由前生鑄定的,那就等於否定現生努力的價值。佛法雖也說由前生行為的好惡,影響今生的苦樂果報,但更重視現生的因緣力。如小孩出生後,身體是健康的,後因胡吃亂喝以致生病死亡,這能說是前生造定的嗎?如果可以說是前生造定的,那末強盜無理劫奪來的財物,也應說是前生造定的了。佛法正確的因緣論,是徹底反對這種抹煞現生的努力而專講命定的。佛法與宿命論的不同,就在重視現生努力與否。

二、尊祐論, 這是將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歸結到神的意旨中。以為世間的一切,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奈何的,要上帝或梵天,才有這種力量,創造而安排世間的一切,對於這種尊祐論,佛法是徹底否定,毫不猶疑。因為世間的一切,有好的也有壞的,如完全出於神的意旨,即等於否定人生,這實是莫大的錯誤!不自己努力,單是在神前禱告,或是許願,要想達到目的,必然是不可能的,佛法否認決定一切命運的 主宰,人世的好壞,不是外來的,須由自己與大家來決定。以上所說的兩類思想,在佛法長期流變中,多少混雜在佛法中,我們必須認清揀別才好!除此兩種邪因論而外,有的也談因緣,也注重自作自受,但還是錯誤的。像印度的苦行外道們,以為在現生中多吃些苦,未來即能得樂。其實,這苦是冤枉吃的,因為無意義的苦行,與自己所要求的目的,毫沒一點因果關係,這也是非因計因。這可見 一些人表面好像是談因緣,究其實,都是邪因。如人生病,宿作論者說:這是命 中注定的。尊祐論者說:這是神的懲罰,惟有祈禱上帝。有的雖說病由身體失調 所致,可以找方法來治,但又不認清病因,不了解藥性,不以正當的方法來醫治 ,以為胡亂吃點什麼,或者畫符念咒,病就會好了。佛說:一切現象無不是有因果性的,要求正確而必然的因果關係,不可攏統的講因緣。佛法所說因果,範圍非常廣泛,一切都在因果法則中。但佛法所重的,在乎思想與行為的因果律,指導人該怎樣做,怎樣才能做得好。小呢,自己得到安樂;大之,使世界都得到安樂,得到究竟的解脫。

    至於對於「十二因緣」或是「因緣果報」更詳細的解說,已遠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也就不再深入介紹了。誠心推薦有心了解的人自己去看看高僧大德的著作或皈依如法的師父。在下並不希望一些人只看到《心經》或某些大乘經典中的一兩句如「生死即涅槃」、「五蘊皆空」、「無苦集滅道」或是坊間或經典中的「消業障」(註:單就指拜佛或某某佛菩薩能替你消業,這想法是錯誤的),就來亂說佛教教人信因果又說這些不存在、因果竟然能被消,是前後矛盾。這是極為幼稚的誤解。這涉及到「親近聖者的功德」、「懺悔」的部分思想,還有「因」不一定馬上會有「果」,也需要其他的「緣」才能讓果報成熟。至於「生死即涅槃」涉及到佛教的「無分智」。以上這些內容我不想再占篇幅說明,也非在下能討論的。以這些觀點批評的人,如同國中學生連國中基本教育都沒完成,就挑著大學課本的一兩句話加上自己的想像和解釋來說那是「錯誤」的。

     了解「緣起論」「神創論」的差異,自然能理解為何佛教徒皈依佛而非神,因為此「神」非彼「神」。佛陀是「覺者」「聖者」,確實非「神」。至於基督教徒常說佛只是個「求道者」,但耶穌卻是「道成肉身」。這還是宗教信仰層次上的說法,或者說是,僅止於基督教某個觀點上的一個「描述」。這「描述」無法辯證、無法推理、更無法證明,自然也不能說服人們相信或怎樣。佛教徒也可說在《雜阿含經》裡,佛陀也很明白的說:「見我者則見法;見法者及見我。」此處的「法」有代表「道」和「真理」的意思。在佛教的觀點上,佛陀是「得道者」並只非「求道者」。站在客觀的角度上,就這一觀點就只看你想相信誰家的論述,而至於你因為什麼而相信,那又是另外的議題了。回到原題,在神教的世界觀和對世間運行的解釋上,要尋求庇蔭和滿足世俗願望的話,拜神比拜佛拜菩薩有用。在相信神教說法的前提下,我同意這個說法。然而站在佛教「緣起論」的觀點,這個說法變成不一定對的。因為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你學佛而不是拜佛。此外佛也不需要你拜,如同你在學校最重要的是向老師認真學習,看到師長或過去師長的遺像是要打從心裡尊敬和行禮問好一樣,不是學習目的。其實舉這個例子還是不夠全面,因為佛教是要教導複雜的生命教育和意義,以學校的教育說明還是很難涵蓋的,也就是說,禮佛拜佛對佛教徒而言還有更深的意義,也可以是一種教學的方法。佛也不像有些神祇聽到有人罵祂或不拜祂就生氣報復。再回到正題,就算有單一神或多個神經歷漫長的時間創立這世界的雛形,那也是「緣起緣滅」的結果,況且這世界生命、物質和能量來來去去、生生滅滅,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每一瞬間都是不同的,怎麼能妄稱「某一個世界」全都是由誰掌控或創造呢?我們常將「神聖」放在一起來講,但是佛教認為神是神,神不一定是「聖者」。而凡人依照「由凡轉成聖」的佛陀之教誨修行改變自己,也可以成聖,如此簡單。而且佛教希望人們是現在開始改變而絕非只寄望來生,佛教是既不排斥死亡,也不擁抱死亡。佛教告訴我們三世因果,也不是要我們去探索自己前世和來生去處,或是去世的親人流落何方(註:《雜阿含經》第334經: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繼:「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那佛教中有沒有既是「神」又是「究竟的聖者」?照大乘佛教來講是有的,如阿彌陀佛、藥師佛。在那個世界的眾生,享受著不可思議的長壽和美好,如同人們所描述的「神仙」或「天堂」。但是那也是阿彌陀佛祂自己的事情,就算祂有大悲心和大能力,但如同前述若人們無緣不信或信了卻不努力也是沒用的,阿彌陀佛再怎樣也就和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佛菩薩也不會因我們不聽祂們的話給予我們處罰。若有什麼人或神因為某某人不聽或照他的意思做就給予「懲罰」。那這種「懲罰」其實就是一種怨恨別人忤逆自己的心態作祟,所衍生出的一種「報復行為」罷了。最後附帶一提,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遊樂園而是佛法修行中心。也不是做盡惡事後有幸往生去極樂世界就永不必受惡報。以上希望能夠引發大家,下次面對「你相信神嗎?」這類問題,或是「佛陀只是人類導師,不能滿足你的願望、替你解決問題。唯有神才值得我們崇拜。」這類的論述時,能自己思索後面不同的立場和更深的意義。



(全文完)

有興趣可進一步閱讀:

1.魯伯‧葛汀著 賴隆彥譯的《佛教基本通─佛教修行路徑導覽》橡實文化出版

推薦入門書:作者將艱澀悠久的佛學體系、佛教宇宙觀、佛教史和繁雜難懂的專有名詞以通俗易懂、實用通順的文筆娓娓道來,跳脫傳統佛學教科書將佛教分成「大乘」、「小乘」。而是以同心圓式的「共同佛法」和「不共同佛法」做完整系統性的概述。相信該書佛學初學者對佛教達到一定的認識

2.Arvind Sharma著 陳美華譯的《宗教哲學:佛教的觀點》立緒出版

由蒙特婁 McGill 大學比較宗教學系 阿文德‧夏馬教授所著。本書以佛教的觀點來詮釋基督教和佛教上思想觀的差異。如上帝命運、永生復活、業與輪迴、涅槃......等等。在每個議題再用佛教和基督教猶太教的思維去做深入探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sephRanChang 的頭像
    JosephRanChang

    JosephRanChang的部落格

    JosephRan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