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http://blog.sina.com.tw/antichrist/trackback.php?pbgid=78715&entryid=588758
FW: 交換人生舞台~慈濟人禱告記(見證主耶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rom: 
Sent: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8:54 AM
To:
Subject: 交換人生舞台--慈濟人禱告記(見證主耶穌)
Importance: High


各位平安:

以下這個見證使我太高興了,因為我的背景也是慈濟出身,我周圍也是很多慈濟的朋友,同學,老師,但是神 在今年讓我得到第一確據,目前申報課的同事,在慈濟待在十年以上,神 很憐憫我也愛慈濟人, XX 竟答應來我們醫院上班,他說也不知為什麼,就來了!

我真的很感恩 他現在也在醫院上慕道班當中,我相信大家一起為慈濟禱告,一定有美好的事要發生

~感謝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交換人生舞台--慈濟人禱告記

因為曾是證嚴法師身旁的核心同工,我都能被耶穌選召歸主為聖,上帝一定會在慈濟作
奇妙的工,我只要不止息的禱告,相信上帝怎樣感動我心,事情也要怎樣成就。「但上
帝實在聽見了,祂側耳聽了我禱告的聲音」。(詩篇66:19)這句話是我今年對上帝的
最大驚嘆。
 

文◎李雀美(板橋海山貴格會會友) 


- 續上文 -

守誓約跟隨耶穌

1993 年六月底,我在學佛無究竟的苦痛深淵中,呼求諸天護法菩薩向我顯現,並發願
一生跟隨時;意外地耶穌三次向我顯現,因而徹底醒悟悔改,守誓約轉向跟隨耶穌。從
此,我像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路人一樣,心火熱起來、眼睛明亮起來了。

尤其,認識十字架復活的真理後,我巴不得骨肉至親和慈濟人,都能歸主成為有福的
人。因為,我和先生曾參加花蓮慈濟醫院的籌建,在證嚴法師身旁參與規劃短、中、長
程計劃,和推動小組共造慈濟世界的藍圖。

直到 1987 年秋天,先生認為完成階段性任務,與證嚴法師懇談後默然離開。但,我深
知慈濟人個個敬虔忠心、勤儉順服、團結熱情,只是「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而
已,所以我很愛慈濟人,也時常為慈濟人祝福祈禱。

信 耶穌一年多後,禱告中竟看見動畫影像,有兩艘停在大港灣的大輪船,一艘頂端高
舉十字架,一艘高掛慈濟的標記;風平浪靜時忽然吹來一陣強風,那艘掛著慈濟標 記
的大船,瞬間翻得船底朝天。又一轉眼,看見矗立海港對岸山邊的大神像,和蟠踞大神
像下面的巨龍開始騷動起來,恍忽中知道那地是基隆港。

我不解其意,只順著我的牧師鄭新教教導說:「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就學
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放在心中反復思想,默默禱告等候上帝的啟示」。

為慈濟人歸主禱告

隔 些時候,我突然想起日本人與國民黨統治台灣時,都是從基隆港上岸的;所以,心
中莫名的歡喜高興,彷彿看見耶穌將從基隆港上岸統治台灣,如同當年祂騎小驢駒,人
們高喊「和撒那」簇擁祂進耶路撒冷城一般。因而勾勒出一幅美景,「耶穌從基隆港上
岸,祂的大能翻轉全台慈濟人歸主,其餘的民間信仰者也跟進來,耶穌 已在台灣掌王
權居首位了。」

為實現這幅美景,我還是以禱告與上帝同工。一日,我思忖著「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
易折斷」。(傳道書 4:12)這句話,再想到是不是美國和北京的慈濟分會,也將有核
心同工歸主,再海內外三人同心為全球慈濟人歸主禱告?

想到這裏,我就信心滿滿。因為曾是證嚴法師身旁的核心同工,我都能被耶穌選召歸主
為聖,上帝一定會在慈濟作奇妙的工,我只要不止息的禱告,相信上帝怎樣感動我心,
事情也要怎樣成就。

「耶和華聽了我的懇求,耶和華必收納我的禱告」。(詩篇 6:9)奇妙的事開始發生了。

我最後帶進慈濟,並當榮譽董事副會長的朋友夫婦,1988 年春竟為兒子在美國信耶
穌,預備讀神學院當牧師,將來不繼承家業而悲傷萬分。

當 天下班後,章啟明長老陪我搭飛機到台中探訪、傳耶穌,直到凌晨才回到台北。之
後,2003 年友人來台北找我散心,我和先生整天陪她談道,從早茶到中餐、到下午
茶,再從下午茶到晚餐,才送她回台中;不想,隔天上午她來電表示,信仰是個人的生
命問 題,無人能代替生死大事;所以,不怕慈濟的人情包袱,決心信耶穌才能得到喜
樂和永生。

這是禱告所結的第一顆慈濟果子,從此兩人可以談耶穌、說慈濟。當和她談起「為美
國、北京慈濟分會核心同工歸主」時,她回應說:「我認識的楊咪咪也信耶穌了,她是
成立美國慈濟分會的大功臣,你們可以透過電話連絡、禱告…」。

是積功德還是搶功績

我 終於找到一股繩子了,我們越洋熱絡地分享個人的歸主奇遇,也興奮地禱告。咪咪
姐說:「慈濟是行善的好地方,我呼號奔走凝聚加州的台灣鄉親;然而,幾年後愈 做
愈覺迷思,到底是拜神還是拜人?到底是積功德還是搶功績?仍然怕禁忌沖煞沒有真平
安…,姚興基牧師所傳的耶穌,讓我能握住永恆的將來,跳出三界五行的限 制…我就
決志信耶穌了」。

2006 年底楊咪咪回台會晤,我們繼續為慈濟北京分會核心同工歸主禱告。地上兩人的
禱告上帝必成就,2007 年六月底,城市復興教會的章郭淑玲師母來電,邀請我是否能
協助關懷一位歸主的慈濟人,她是七月將就任慈濟北京分會會長的鄭麗莎;原來,麗莎
和章啟明長老夫 婦擁有同一位屬靈母親,所以早在四月時,她們因屬靈母親的介紹在
北京見過面。

當麗莎回頭信耶穌後,把證件、制服、佛像…,空運寄回花蓮後,有人請她回台灣到花
蓮說清楚講明白,所以她六月底專程回台北;那天,麗莎上往花蓮的飛機前打電話給章
師母,而章師母卻勸她先見一個人,再決定是否上飛機。

章 師母極希望她和我見面,免得她因人情再回頭。麗莎是位聰明伶俐的美女,說話條
理清楚,我們談耶穌說慈濟 6、7 小時後,結論是:慈濟是個好地方,人好名聲好,事
好行為好,只是差一點點而已,而這一點點是生命的關鍵大事;慈濟有善行沒永生、有
功德沒救恩、有讚美沒敬 拜、有終極目標沒確據信心。

在耶穌裏是自由的,不怕禁忌沖煞、在耶穌有十字架復活的生命,所以是拜造人的活
神,不是拜人造的死神、在耶穌裏有從天上來的愛,所以行善的結果是把榮耀歸給神,
不歸給人。

編了一條慈繩愛索

浩瀚佛經多如牛毛,經意深奧虛妙,能見了生之實,卻難見超死明據;而聖經有創造之
始和末世之終,今生有愛永生有望,如此人生才有真平安和喜樂。

罷了,罷了,不回花蓮了。我們愛師父也愛慈濟人,盼望與慈濟人在地上一家,齊聲敬
拜上帝,直到天上一家,也同聲讚美上帝。將來能在更美的家鄉永遠相聚。

麗莎決心不回花蓮見師父,期待與我和咪咪三股紐成不易折斷的繩子;現在,我們三人
每日晚禱時間,隔空同心為慈濟人祝福禱告;聽禱告的上帝,奇妙地造了一條慈繩愛
索,這是今年我最大的驚嘆與讚美。

摘自 2007.11.27~28《基督教 論壇報》第七版

【李雀美姊妹丈夫之簡介】

李政隆執事,嘉義縣人,民國三十七年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後赴日本留學,歸
國後曾任教於淡江、中原等大學。並獲得七十六年教育部學術團體服務獎。八十一年度
榮獲木鐸獎。

李政隆信主前,不但參與佛教慈濟功德會,更出版「佛教文化」雜誌,推動「人間淨
土」。民國七十六年,華梵工學院籌備期間,更禮聘他做顧問教授。至於民間信仰,更
是設計多間廟宇,如北港媽祖廟、新港媽祖廟、臺南縣南鯤鯓王爺廟、大仙寺……等的
規劃設計者。

他對社會關懷,也不落人後,除參與慈濟功德會外。也被劉俠女士聘為伊旬殘障基金會
顧問,共同推動「無障礙環境」運動。同時在偶然的一次機會中,泰、緬、寮 間爆發
戰爭,以李文煥將軍為首的泰北難民,也介入戰役幫助泰軍,死傷很大。因此徵得泰皇
同意,擬建中國特色的忠烈祠。因緣際會,成為李將軍顧問。因感嘆當 地生活困苦,
急需救助。他因此辭去教職,離台在東南亞,從事慈善、醫療及部份投資工作。

在東南亞期間,靠 神恩典,使他認識主 耶穌。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終在貴格
會新埔教會鄭新教牧師帶領下,受洗成為基督徒。感謝 神,為了更了解台灣福音傳教
的過程,以為檢討。於民國八十九年完成了台灣第一本《台灣基督教史》。
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台灣貴格會因顧及許多貧寒及街友聚會問題,擬開拓一新教會,
於是在板橋一帶租得房屋,成立「恩友教會」,後來擴大成為「恩友中心」。李執事義
不容辭爭取開拓機會,因此成為該中心的主責牧養執事。

目前該中心,已分別在台北、板橋、中壢、南投等地,開拓兩間特為「救濟貧寒」,兩
間特為「街友」聚會而設的教會,總計四間,以及目前尚在規劃的多間教會。

歌羅西書一章25節,保羅說:「我照神為你們所賜我的職分,作了教會的執事,要把神
的道理傳得全備」。相信李執事必能秉持主耶穌教導,盡心盡力盡意愛主外,也能「愛
人如已」。願神賜福。

以馬內利




* * 我的讀後心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依佛學修行,卻招致批評,到底是批評者的誤解,或是自己的知見行持有問題?

不管怎麼樣,他人的批評,或許是檢討自身作為的好角度。

1. 我在學佛無究竟的苦痛深淵中,呼求諸天護法菩薩向我顯現,並發願一生跟隨時...
    檢討:許多修行人頗得法喜,日常亦得受用,雀美同修卻形容為苦痛深淵。到底怎麼回事?
                是慈濟在教授佛法時,出了問題?
    或是學佛人在理解佛法與日常生活的應用上,本末倒置?
                呼求菩薩顯靈証驗,這樣的作法符合佛法真意嗎?
                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
                        文喜禪師,朝拜五台山,到達前,晚宿一茅屋,內住一老翁,
    文喜就問老翁道:‘此間道場內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文喜問:‘住眾多少?’
                  老翁答:‘前三三、後三三。’(真是聽不懂耶!!!)
                  文喜第二天起來,茅屋不見了,而見文殊騎獅子住在空中,
    自悔有眼不識菩薩,空自錯過。
                     文喜後來參訪仰山禪師時開悟,因此就安心住下來擔任典座(煮飯)的工作。
                        一天他從飯鍋蒸氣上又見文殊現身,便舉飯鏟打著,並說道:
    ‘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亂我不得了。’
                這個故事的解釋,暫且不論,不過,其中彰顯了佛法的重要精神:
                        佛法不是宗教,不是神權主義。佛法需要理解與實踐,是我們自身的修養。
    佛陀只是憑經驗來告訴我們,如法修行,必能成就,
    不是叫我們把佛陀或菩薩當偶像崇拜,還要求他來顯靈驗證。
                就這個角度來看,雀美同修學習佛法多年,心還是沒放下啊!

2. 意外地耶穌三次向我顯現... 、禱告中竟看見動畫影像...
    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就學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放在心中反復思想,
    默默禱告等候上帝的啟示...
    檢討:學佛人,通常都會接觸到修行、禪定與神通方面的問題,慈濟在教學中,
    莫非輕忽了這個部份?導致雀美同修將夢境當作示現,歡喜信受?
                這樣的情況,在一位法師轉變為基督徒的鄭麗津姐妹,在他的分享中,屢次可見,
    從鄭姐妹的敘述中,甚至看到,佛門中的法師大德,也將夢境作解釋,
給予同修想像的空間,個人認為極不適當。
                學佛人應該要了解的是,在還沒証悟之前,一切都是我們的妄念,
何況夢境中的胡思亂想?
                基督教會中,經常崇揚夢境、幻聽,或者祈禱的應驗,彼此引為見證。
    應驗了,說是"主"的應允,沒應驗,說是自己心意不誠,
    或是"主"要給予考驗。牧師也刻意教導這樣子的自我催眠。
                總而言之,通通是佛法中經常警惕的『見思疑惑』,
                非因計因,不是真正的原因,卻當作是原因,稱為『戒取見』。
                非果計果,不是真正的結果,卻當作是結論,稱為『見取見』。
                ("見" 是 "觀念、見解" 的意思。)
                這一點,非常麻煩,白話來說,就是把事情依照自己的意思來解釋,
    刻意忽略不同角度的思維。
                當然,每逢 "異教徒" 這樣子的提醒,基督徒馬上的反駁便是:
    『你們這小信的人... 』、『人是有限的、軟弱的... 』、
    『不要用人的思維去揣測上帝的旨意... 』,說實在,
                基督徒裡面,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這些話語,乖乖地不敢做多角度的思維,
    甚至(我懷疑),樂得不需要作多角度的思維;因為,宇宙與人生,
是如此複雜多吊詭,思維是多麼辛苦的事!
                樹立一個偶像,凡事歸因於他,是多麼方便的事!不必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是多麼輕鬆的事!

3. 我最後帶進慈濟,並當榮譽董事副會長的朋友夫婦,1988 年春竟為兒子在美國信耶穌,
    預備讀神學院當牧師,將來不繼承家業而悲傷萬分。
    檢討:當上榮譽董事副會長的朋友夫婦,對於為兒子在美國信耶穌而悲傷萬分。
這在世間法的情理上,事屬必然。
                反過來,要是基督教家庭裡的兒子要出家,還不是可以鬧得天下大亂?
    可是,如果能冷靜下來,思維因緣、無常的道理,就會明瞭:
這個兒子,畢竟有他自己的因緣,因緣不具足,
                他不能聽受了義法。而末法時期,難免事理顛倒、正法不傳。但我們不能因此生煩惱,
                生煩惱反而對自己造成障礙,連自己都生障礙,如何度化他人?
    還是回到老話一句:看破、放下!
                當然,勸人家容易,自己在當下卻做不到,大家都是凡夫嘛!這個就互相勉勵了啦!

4. 不怕慈濟的人情包袱,決心信耶穌才能得到喜樂和永生。這是禱告所結的第一顆慈濟果子...
    檢討:那樣的果,是否由禱告而出?太過高估禱告的力量了吧!很明顯的,雀美同修在識心中,
                已經對佛法沒有信任,想要自尋出路,於是因緣具足退轉,禱告動作確實是自我激勵,
但何必歸功於它?

5. 慈濟是行善的好地方,我呼號奔走凝聚加州的台灣鄉親;然而,幾年後愈做愈覺迷思,
    到底是拜神還是拜人?到底是積功德還是搶功績?仍然怕禁忌沖煞沒有真平安…
    檢討:點出大問題囉!慈濟的運作,出了什麼毛病?慈濟內的佛法教學,又是哪裡出了差錯?
    值得佛弟子重視深究。
                個人從慈濟月刊中,觀察到一件事情是,慈濟在媒體上傳播的,
似乎大部分集中在以下主題:
                a. 慈濟人在各地救苦救難的活動功績。
                b. 證嚴法師的演講話語。
                可是,很少有經典解說的正式課程。個人不確定這個發現與判斷是否正確,僅供參考。
                畢竟,在發行量這麼大的一份刊物上,身為佛教團體,似乎應該在其中善加利用,
                為佛法理論方面的解說、傳佈,多開立一個管道才好。
                不然,偏於人事而疏於義理,似乎不夠圓滿了!

6. 慈濟有善行沒永生、有功德沒救恩、有讚美沒敬拜、有終極目標沒確據信心。
    檢討:這一段,雀美同修批評得很火爆,佛弟子看了可別生氣,免得火燒功德林,不值得!
                以佛法而言,永生這個觀念,其實就滿無聊的!
    在楞嚴經卷二,佛為波斯匿王解說不生不滅的真理,
                簡單講,本來就是永恆,何必另外搞出個生死,再來追求永恆?
                這來批評其他神權宗教,就是,本來就是永生,卻以為有生有死,然後另外立個偶像,
    說他會帶給我們永生?
                由此可見,雀美同修對佛法認識不深哩!
                至於善行、功德,其中的觀念與實踐,在金剛經裡說得很清楚: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所以,還求救恩?佛弟子怕什麼?求什麼?
                咦?雀美同修該不會對於佛法的名詞,功德、福德的意義有何不同,還沒弄清楚吧?
                要是這樣,就批評佛法,就確實不應該了!

8. 在耶穌裏是自由的,不怕禁忌沖煞、在耶穌有十字架復活的生命,所以是拜造人的活神,
    不是拜人造的死神、
    在耶穌裏有從天上來的愛,所以行善的結果是把榮耀歸給神,不歸給人。
    檢討:雀美同修還是一直繞著 " 拜" 的問題在轉圈子哩!佛法之中,沒有 "拜" 的問題啊!
                對佛菩薩禮敬,是因為把他們當作老師,而非崇拜與祈求,在前面一開頭,
    說得很明白了。
                佛法談的是,從因緣、無常的體會中,衍生出對於生命正確的解釋,以及生活的智慧。
                以佛法的觀念(正知、正見)過日子,面對禁忌沖煞時,根本就不當一回事,
    哪還談得上害怕?
                要嘛是雀美同修沒有用心學,不然嘛是慈濟沒有好好教,
    怎麼會讓人家對佛法混淆成這個樣子?

9. 浩瀚佛經多如牛毛,經意深奧虛妙,能見了生之實,卻難見超死明據;
而聖經有創造之始和末世之終,今生有愛永生有望,如此人生才有真平安和喜樂。
    檢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末法時期,眾生心性剛強難度,畢竟個人有個人的因緣,
                領悟個人所能領悟的,不接受個人所不接受的。佛度有緣人,度了之後也要各自努力,
                媒人婆不包生小孩,佛菩薩不保你上西天。
                建議雀美同修能夠秉持目前懷疑佛法的精神,保持客觀思維去研究聖經,如果仍然認為,
                聖經中所描寫的那一位上帝,確實值得尊崇依賴,我們就給予祝福了!

10. 關於李政隆同修。
      檢討:放棄佛法的案例,似乎有其共同點,約莫是勤行佈施,卻未薰習正知見,
  也就是只顧信、行,卻疏於解、證。換句話說,修福不修慧,導致遇逆境時退轉。
                  當然還是要重複懷疑,慈濟的體制是不是出了問題?法師、師兄姐,
  有沒有落實佛法的傳授解惑?確實值得深深檢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sephRanChang 的頭像
    JosephRanChang

    JosephRanChang的部落格

    JosephRan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