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耶路撒冷聖殿山眺望的圓頂清真寺,圓頂清真寺的所在地為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共同的聖地。這也導致長久的紛爭。(圖和說明取自中文維基百科))


之後羅伯‧萊特提到「邏各司」(logos),「邏各司」的概念是由早期希臘哲學「司多亞學派」所建立的。這些哲學家相信透過「邏各司」的理性能力之存在與運作,而得到終極的解答。這種學說廣泛地被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吸收作為宗教神學奠定的基礎。猶太人宣稱「邏各司」就是神的演算法則,也是宗教和其他宗教、文化和科學巧妙維持「非零和」關係的利器。此時神學家採取的立場是過去《希伯來聖經》中人格神的描述只是一種比喻,但其實是沒有任何言語或概念能足以形容上帝。那人如何接觸回歸神呢?就要靠「邏各司」當橋梁了。「邏各司」是希臘文的專有名詞,為「說話」和「數算」。也就是宇宙主導的原則。「邏各司」即是《約翰福音》的太初有「道」的「道」()斐洛也說過「邏各司」是上帝的兒子,這和《新約》的「道成肉身」又有許多相似。而上帝在創造世界前就設計了這個「程式」,因此「邏各司」有上帝的「心靈反映」。人要推行神的旨意,就必須先了解神在「邏各司」寫了甚麼。也因此可以解釋科學探討的基本法則,或是有些希臘哲學家或異教徒雖沒有《妥拉》(摩西五經)的教導,卻依然能活出《妥拉》的精神,也就是體驗到「邏各司」。在同時期全球都強調這種「邏各司」思想,作者提到中國孔子和印度的佛陀。認為他們強調的「仁」「慈悲平等」《希伯來聖經》裡 的智慧文學強調愛鄰社,把武器化成鋤頭一樣,都是出於實用動機,因為那時物質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貨幣發明、商路密集、自由市場的出現。演化出的憤怒仇恨在過去是個體生存管用的工具,但人已發展到更密集的群體社會,負面情緒已失去部分功用。過去的打架復仇已被法律和警察取代以維持社會秩序,它們更能符合人類整體最大利益的需求。故當時期鼓吹這些思想也是理所當然的。也就是說,包容博愛等等的道德是演化出來的,我認為這也是過去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弱肉強食是演化唯一真理錯誤的地方。有必要一提的是,羅伯‧萊特認為「邏各司」和佛陀的「法」相似,這是很容易造成誤導的。因為了解上帝可借由「邏各司」和人連結,而通向「涅槃」可透過「法」,雖然字面上的了解「法」是代表事物的本質或所謂的真理,但「法」並非「涅槃」的形象。佛教對於「教法」(根據日本佛教學者水野弘元的著作,法有三種定義:教法、因和德)的譬喻是「法」是載人到「彼岸」的「船」,而到達「彼岸」就必須將「船」丟棄,而非背著「船」繼續行走。我想這很清楚地說明之間的差異。

 

    在基督教方面,作者利用「神學不便利準則」(歷史學家如何分辨宗教文獻敘述真偽的方式之一,出現越和教義難以調和的記載,其真實性越高)帶出「歷史上的耶穌」如何演變成羅馬帝國國教裡「信仰中的耶穌」。其中當然是介紹耶穌受難演變成替信徒贖罪的「十字架神學」。書裡還點出耶穌說的「愛人如己」其實是愛內邦人,而非愛外邦人,且耶穌迫切相信神的國即將降臨到照世上,然而卻落空。到了保羅時期,為了擴張宗教版圖,把耶穌的教誨解釋為普愛世人,並吸收了異教元素,以及利用人演化出的罪惡感建立贖罪觀。加上大城市的興起,基督教如同中國古代的行會,提供許多信徒到不同城市獲得非血源關係的支援,也是保羅教會的優勢之一。同時保羅也利用當時最科技的溝通工具─書信來「遙控」各地的教會。作者以建立分店據點的雜貨店生意人來做譬喻。因為保羅成功的「經營」,故大受當時人的歡迎,也讓「保羅神學」能從其他「異端神學」中脫穎而出成為生存下來的「適者」。隨著期待今生會看到「基督在臨」的信徒逐漸凋零,人們開始擔心死去的親人和自己最終的去處,於是基督教更將地上神國的盼望轉移到另一世界的天國。我認為作者從書中不斷提醒教徒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將自己的宗教教義視為獨一無二。這也是我和信徒討論問題時常發現的一種現象。所以我才會在別篇文章中提到:教徒自己不知道並不代表就沒有,查一下別的宗教文獻就可以知道。許多宗教思想並非獨一,而且必經過「百家爭鳴」的時段,然而宗教當權者總喜歡隱藏這些事實,例如猶太教會企圖掩蓋猶太人曾經是多神信仰的事實,彷彿一開始就是一神信仰。而佛教也會強調涅槃和印度教「梵」的不同,卻鮮少講到「業」「輪迴」等等的概念源自於印度教,以及當時「覺者」一詞使用的普遍性,雖然佛教室一個強調實證的宗教,此外我們可以比較各位「覺者」的教說來驗證誰是真正的「覺者」。回到原題,同理比照「基督」一詞也是一樣,幾乎成為信仰上的耶穌之專屬品。另外我又想到近來西藏研究焦點由過去「藏傳佛教」移到更古老的「雍仲苯教」或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這個本位主義的原因。因為過去藏傳佛教的僧侶將非佛教一律稱做苯教,因本位主義而導致對苯教不完全的認知。然而站在宗教信仰的立場這是情有可原的。假設我是過去的藏傳佛教信徒,並不會在意去細分研究非藏傳佛教宗教差異的問題。在歷史記錄上也會傾向藏傳佛教有利的立場,比如說強調或渲染佛苯教之爭的激烈但佛教最後獲得空前勝利,另外我也會選擇相信過去的人跟我一樣信奉藏傳佛教,或者認為藏傳佛教有強烈的原創性。這跟做歷史研究學問的立場態度一開始就是不同的。儘管現在歷史研究已成顯學,也難保多多少少有個人因素。如同我修過其通識課,也是台灣神學院林鴻信老師,在巴特‧葉爾曼《耶穌─天啟的末日先知》導讀提到,他並不相信有任何完全客觀的歷史研究。對於歷史研究結果對信仰上的差異,身為學者但也是牧師的他也只是淡淡地提出反問:相較於東方注重經典的權威性,反觀西方人是不是太執著於客觀理性的歷史研究呢?代表他還是相信自己的信仰,但基於現代人和學者的理性也沒蠻橫地批判以理性研究出的歷史結果。在幾百年前的歐洲,提出這些和信仰不同觀點的人要被排擠甚至燒死的,當時所有的科學、哲學、藝術和歷史研究都只是為基督宗教服務。但現在或許基於「非零和原則」,宗教人士這種「冷處理」大部分是面對這類衝突的一個好方法。

 

    文章的演化脈絡推展到三大宗教最晚形成的伊斯蘭教,章節首先介紹《可蘭經》的架構,《可蘭經》不如《聖經》豐富是因為它僅是二十年內一位「先知」的口述記錄。文章接下來是介紹穆罕默德的生平和其跟亞伯拉罕一神教的關係。語言學上,「阿拉」真主這位獨一真神可追溯於敘利亞基督徒對上帝的稱呼─「阿拉阿」。這是兩者相關的最直接證據。老實說我對伊斯蘭教的涉獵極少,相較於前兩個稱霸世界的基督教猶太教遠古多神信仰伊斯蘭教的部分,本書提供後兩者不少的資料,讓我對它們的認識幫了不少忙。至於基督教猶太教,書裡許多資料和論述,甚至作者的引用的資料少數我都曾經看過了,而有點困窘得是,儘管我和作者參考同一本書,卻有一些不同的結論,這就等有時間再詳述吧!所以小結就是《神的演化》《第二章》「亞伯拉罕一神教之發明」第三章「基督宗教的發明」的部分,就只是以作者精湛縝密的思考脈絡讓我感到驚嘆而已。然再讀到第四章「穆斯林教的勝利」,才讓我有「上完整整一小時紮實的伊斯蘭教講座」之沉重感。國人為何對伊斯蘭教如此不關心,我想是受到阿拉伯文化差異美國思想灌輸有關。還有我認為《可蘭經》因強調阿拉伯文的神聖性某種程度地限制了它的發展。像是基督教經典雖然有翻譯的問題,也直接證明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的矛盾,但不為宗教廣泛推廣的好方法。作者是美國人,所以對激進的伊斯蘭教派聖戰恐怖主義有諸多的著墨。也細說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時好時壞的歷史關係和原因。還是回到整本書的概念來說明,穆罕默德在兩個不同時期,因應需妥協寬容和不需妥協採取強硬態度造成經文的差異。如「你信你的,我信我的。」「刀劍經文」。以及穆罕默德發現某種程度上對異教神的妥協策略是錯誤的,故改稱之前說的是受撒旦誘惑的假經文。作者和凱倫‧阿姆斯壯似乎都認為恐怖主義其實有違伊斯蘭教的根本宗旨。此外,穆罕默德也有許多現代觀,如當時的基督徒仍沉浸在耶穌或先知變出的超自然現象時,穆罕默德已提出大自然的美妙運行就是上帝最大的奇蹟,最完美的證明。還有作者提到:若神能利用外在環境默示一個先知寫下的經文是「神啟」。那無疑《可蘭經》會比《聖經》更符合這種「神啟經典」(非原著文字)。我不知道其他讀者讀到這句話時,感覺是作者對《可蘭經》的讚譽還是一種反諷?個人是比較傾向前者。我想作者特別提這些東西,應該如許多歐美有識之士一樣,都想讓歐美國人對伊斯蘭教和恐怖主義的等號、無知造成的過度恐懼和成見給予疏導。這強勢歐美文化捲襲的台灣,伊斯蘭教和中東文化相對弱勢,有這方面的知識和理解自然也是好的。

 

    最後羅伯‧萊特提 出現代自己對宗教衝突的解決看法,以及闡明自己的上帝觀。我認為他的解決辦法忽略很多需要考慮因素,像是各國政治經濟、有限資源爭奪、環境汙染、人道主義、一神系統外的宗教如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等等,這是很可惜的地方,再說就算是相同的宗教也演化出難以統一的多元現象,這很像是「演化樹」雖有同一主幹但越到後面有越來越細的分支。比如我們可以從美國基督教看到新舊教派,裡面又可分成自由神學福音派基本教義派等,而基本教義派和自由神學派伊斯蘭教的態度一定是迥異的,「非零和」關係又該怎麼推行?這是作者忽略的問題。在上帝觀方面,我們一開始會以為他應該是無神論者,但作者卻不喜歡別人用無神論者、基督教徒或是唯物論者的框架來框住對一個人的看法,這是很正確的,因為這很像台灣政治非藍即綠的一種粗糙的分類法。在文末羅伯‧萊特竟以他有美好的妻女兒感謝「上帝」。這似乎很矛盾?其實也還好,羅伯‧萊特提到我們對神的觀點會因「演化」而越來越真實。另外每個人的「上帝觀」其實也是不同,對宗教的體驗也是無法複製的,我想這是客觀存在而信仰者常不願承認的事實。作者只是指出過去到現在的許多人或宗教認為的神其實並非如實存在。但是他沒否認這世界另外存在一種神、一種狀態或是一種力量(看你要怎麼稱呼祂),當然反過來說,祂也可能不存在。而我和作者或許在這觀點相似,就是歷史和人類的觀察已充分告訴我們,這種「另一的存在」根本不是許多宗教所描述的那樣。我相信羅伯‧萊特終究還是認為自己是某種程度上的「基督徒」。總結來說,雖未必認同書中許多的觀點和解釋,但反之很多也覺得言之有理。《神的演化》仍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在面對不同的文化,在知識上的獲得會讓我們發現原來對某宗教或文化不是我們當初認知的那樣,另外多元的資訊也能讓我們訓練批判和自我思考的能力。而身為羅伯‧萊特極為欠缺的東方哲學所影響下的我們,或許能因此書激發出更好的看法和更深的體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sephRanChang 的頭像
    JosephRanChang

    JosephRanChang的部落格

    JosephRan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